杂论
杂论
这里主要是我的价值观。
世界观、人生观请前往道论。
总论
- 价值观不分对错。
- 关于价值观的争端没有最优解。
- 关于价值观的输出和争吵是无意义的。
解耦论
解耦(或称解构),指降低事物的耦合度,将其拆成联系较小(或没有联系)的小块。这些小块组合后能实现原本的功能(根据组合方式不同,一般能实现比原先更多的功能)。
如今,解耦已然成为了我的价值导向,我的人生哲学。
- 解耦是为了充分发挥优势,“集百家之长”。
- 解耦是为了更方便的复用。
- 尽可能不写重复的代码。
- 解耦和自由非常合拍。
我们在生活中去做一件抽象的事情,往往会将其解耦为几样具体的事情。这也可以叫做分化目标。
举例
符合解耦论的:
- 微软搞的 LSP(Language Server Protocol)
- RISC 系列
- docker compose
不符合解耦论的;
- 移动端的各种 OS 与闭源生态
- 小程序
- Adobe 系列
- 各种下载器
tag 论
在严肃的价值观论中混入了奇怪的英文名词!我就喜欢这个词()
打 tag 这个观点诞生于我对学生管理软件的构思。彼时的我早已厌烦了班群、年级群和各学科群的高错误率、高延迟的转达机制,并思考有没有更方便的消息通知机制。于是我想到了更高阶的抽象——比起学生自带的属性,为什么不给学生打上不同 tag,借由 tag 完成消息通知呢?课程,班级、专业、年级、社团、实验组、学生团体,这些都是形容学生的维度,都能作为 tags。然后我想了权限管理,tag 继承,后面因为对互联网没兴趣,就不干了。
tag 是高阶的抽象。我们可以简单地把 tag 理解为维度[1],在某个维度上所有事物被归类,而在另一维度上又被归于另一个类,不同维度之间,被归于哪个类没有任何联系。
当然,tag 之间并不一定毫无关联,tags 也可以继承、互斥、互补[2]。
理论上,tag 应该与事物本身属性的区别属于同一层级(也就是将属性抽象为 tag),但是现实中经常见到的是以属性区别为主,以 tag 分类为辅。
举例
符合 tag 论的:
- discord 频道
轮转论
不要在一棵树上吊死。——谚语
即使是日常生活中需要用的常见物品或事件,也不要追求一致,而应该追求二者轮换或多样化。
其中,相当一部分与生物适应力有关。轮转论可以对抗或利用这种适应力,并产生正向影响。
举例
- 洗发水交替用,去屑效果更好
- 单一目的用药,轮换用药不容易产生耐药性
- 长时间学习可以切换不同学科,减少腻烦和效率的降低
用户反馈论
我一直认为用户的负向反馈比正向反馈更加重要。但是世界上有太多的反馈只有正向操作,没有负向。
这可能是为了保护创作者而进行的设置,点踩可能会打击作者的积极性。所以我非常喜欢移动端 bilibili 的做法,作者和观众并不能看到具体的踩的数量,但是观众的踩却可以影响视频的推送频率。
举例
符合负向用户反馈论的:
- stackoverflow
- B 站空降助手
- Bilibili(移动端)
不符合用户反馈论的:
- Github(release 只能点赞不能点踩;repo 只能点 star)
- Bilibili(网页版)
- V2EX
究其原理
- 近视的成因是晶状体调焦失灵[3]。
- 因此放松眼睛时需要尽力对焦不同距离的物体。
- 放松时戴眼镜的效果比不戴眼镜更好。因为高度近视下不戴眼镜根本做不到对焦。
- 人的身体是具有一定适应能力的系统。
- 多巴胺与成瘾性理论是基本正确的,我已经亲自验证过。
断言
- 人类的进化优势之一是能够克服生理本能。
- 食堂中,拿着饭的比空手的享有更高优先级
- 路上(不借助外力),走的快的人比走的慢的人享有更高优先级